两篇小学生作文《孤独》,一篇仅15字,一篇不提孤独,却均为佳作
文|诚言呈语
本文原创,版权归作者所有,欢迎转发分享。
不知道大伙有没有发现,小学时候的作文“秘笈”,其实都是像物理一样按章节“划分”的。
什么意思呢。
就是讲,学比喻句的时候,多写比喻句能得高分;学成语的时候,多用成语能得高分;学排比句的时候,多用排比句能得高分。
到了五六年级,要是能多引用点名人名言的话,哪怕就是你自己编的,有时候都能被当成范文。
当然了,别看我说得这么热闹。
这个技巧,我是直到大学毕业才回过神儿来。
至于小学的时候,写日记、写作文,一直都是能要了我亲命一般的存在。
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,我高低还能胡诌几句。
但也总扛不住老师拿同一个题材,让你多次“升华”。
尤其是《我的老师》这个命题,我要是没记错的话,基本上每学期是至少得写一遍。
而且得写出新意,写出感情。
所以写到了后来,我们夸老师夸得都实在没词儿了。
只能是“发挥想象力”,硬写!
我觉得要是按今天的话说,这作文名字就该叫《我的“云”老师》。
更匪夷所思的是,我们的语文老师,还就喜欢用长达45分钟的时间,去念那些“声泪俱下”的范文。
我一直在纳闷,念的时候,她真的不尴尬吗…
不过平心而论,人物作文还算是好的。
更让我挠头的,是议论文。
议论文,讲究中心明确,观点鲜明,逻辑连贯。
但深谙“中庸之道”的我,在写这类作文时,不是写着写着就跑题了,就是说了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什么。
以至于后来,老师都不愿意给我写评语了。
只是写个“阅”,然后再根据卷面整洁程度,“随机”给个分。
当然了,我作文写得拉胯,不代表班里没有语文学霸。
而且从小学起,就没少见那种“左手倒影,右手年华”的神句。
虽然当年同学的作文我是找不到了,但是如今小学生的优秀作文,比起那时来说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比如说这样的。
不好意思,上错图了。
重来。
语言生动,刻画细致。
与其说这是作文,不如说是现代诗。
而且别说小学生很难达到这个水平了,就算是大学生,也未必能写出这种意境。
至少,贾浅浅就够呛。
当然了,在我读书的时候,只要遇到这样的范文,都会酸了吧唧地说这是“炫技”。
但其实像我这种“无技可炫”的,也称不上“老实”。
因为用朴实的语言,同样能在情感上打开读者的思绪空间。
比如这样的。
虽然题目为《孤独》,但通篇都未提及“孤独”,也没描绘感受。
只是通过关键问题只字片语,就让人似乎看到了他孤独的画面。
或许这,就是高质量作文要求中的“情真意切”。
类似的写法,凭实力“火”起来的姜二嫚也用过。
或许这,才是某主编口中的“有着朝圣者般的细腻与真诚”。
平心而论,想起过去写作文的日子,我至今都还有些“心有余悸”。
但对于作文大神来说,这却是“有手就行”的事。
差距到底在哪?
如果单纯地从写作技巧上来提高的话,看上去,只有多看多写才行。
就跟“刷题”差不多。
但这样去写作文,“天花板”也很低。
尤其是在写人、叙事、写景、想象等多文体作文要求下,会很难进行灵活自如的切换。
所以想写好作文,还是要从作文的“底层逻辑”入手。
作文的“底层逻辑”,听起来可能比较抽象。
但实际上,它就像是一二年级时的“看图说话”。
虽然文体看上去可能略显“幼稚”,但这恰恰反应了“写”的基础,第一步是“看”,第二步是“想”。
所谓“看”,是一种生活体验。
比如去游乐场玩,就是一种用心感受的体验。
但我倒不建议你带孩子去游乐场逛一圈,回家就要求他写作文。
就像学生时代,大伙都不想去看学校组织的电影一样。
因为我们都知道,这都不是“白看”的。
只有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时候去体验,才能找到真情实感。
而这些,都将是将来作文写作的素材雏形。
注意,我说的这个素材雏形,不是指游玩这件事,而是指在这件事过程中的心理体验。
所谓“想”,分为两方面。
一方面,是自身经历素材的再加工。
也就是说,通过对一件事的反复思考,形成自己的认知。
另一方面,是他人思想的汲取。
因为年龄确实会限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,而多读书,则是一个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的过程。
有些想法,可能会从阅读中直接获取。
有些思路,可能会从读书中间接发现。
这不仅对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好处,对阅读理解这种高分值题型也有着较大的帮助。
另外,我劝你尽量养成字体工整、卷面整洁的习惯。
因为作文纸,本身就是字迹最为密集的部分。
你要是把字给写成下面这样,怕是内容再好,老师也不愿意多看。
因为太“费眼”。
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样,感觉好作文是没法模仿的。
而那些可以模仿的,再写也只是普通水平。
所以,提升作文水平的有效方式,并不见得是一味地去看范文,找技巧。
而是要以观察和经历为素材基础,以真情实感为表达方式。
或许这样的作文,才会具备让人感到“惊艳”的前提。
趣谈教育新鲜事,大型表情包工厂。
在这里,有故事、有观点,有逻辑、有深度。
欢迎关注。